為什麼不學著享受呢?



分享文章



為什麼不學著享受呢?學會享受,痛並快樂著。隨著生活節奏的日漸加快,在紛繁的工作學習中學會快樂地享受生活是一種大智慧,保持一處良好的心態,“活在當下”,享受難得的快樂﹗  


在這個熙熙攘攘的人類社會中,我們從小就被賦予了強烈的競爭意識,你必須學習成績名列前茅,才不會讓愛你的人失望。長大之後,我們太過努力,無止境地去追求,只為獲得令自己滿意的成就感,和更為重要的周遭人的肯定。直到有一天,我們覺得累了,倦了,再也無力支撐下去,而生命中也遭受到了沉重的一擊之後,腦袋裡才會有一點點的覺悟若隱若現。


其實,大多數人的覺悟能維持的時間極其短暫,不過是三分鐘熱度。大家都還沒有深刻意識到,自己的人生觀必須適當做些調整;否則,第二天早上清醒過來,無法控制的心情還是會回到原點上,繼續鑽牛角尖,繼續杞人憂天,一如既往的還是會為自己所不能控制的事情而煩惱、傷感。


常常會聽到類似這樣的無力慨嘆︰從小都是人家叫我要努力工作,只有努力了才不至於被淘汰。於是,我就一直盡心盡力去做了;可是,我發現自己並不快樂,到底我是應該努力地工作,還是應該盡情地享受生活?


是的,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曾經被這樣的一條嘉言錄所教導︰要為了工作而生活,不要為了生活而工作。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思考問題的時候不允許有任何的灰色地帶,更別提什麼生活得多姿多彩了,這是一種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精神禁忌。


我們的教科書裡似乎都在教導大家要力爭上游,從來沒有教過我們如何享受生活中的私密時光,享受,彷彿就是一種罪惡。長此以往下去,自以為衣冠文物社會中的人們都會認為︰吃苦比起享受來要困難得多。


倘若,我們只是把享受單純地定義為什麼事情都不做的懶散,或者是縱欲吃喝嫖賭的話,那麼奮發向上吃些苦頭確實比較困難。可是,為什麼我們每每想到享受,腦海裡總是不由自主地蹦出“敗家子”的影像來呢?大概是從小所受的諄諄教誨所致吧﹗我們從小就深深懂得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道理。


農業社會中的人群,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如果一個人不像一頭牛那樣竭盡所能地工作,田裡的莊稼就可能被雜草所淹沒,家裡的灶台也因此無糧可炊,因而我們的老祖宗就急著把享受與貪圖逸樂、一事無成、頹廢懶散等等畫上了等於號。


所以,很多人慢慢覺得︰當下如果不多吃點苦,沉醉於享受生活,將來一定會吃更多的苦頭。那些辛苦做牛做馬的人期望有一天能夠享清福,也許那一天永遠也不會到來,因為他們早已失去了享受的能力。他們總是會不斷地告誡自己,再多吃點苦頭吧﹗萬一環境給的苦頭他們覺得還不夠,閑著也是閑著,就會不經意間找自己的麻煩,或者找別人的麻煩。他們已經習慣了,沒有辦法讓自己徹底從“吃苦”中抽身出來。當然,我們並不是不贊成吃苦耐勞,而是不贊成太過吃苦耐勞,過於苛刻自己,把自己當成一部機器般的日夜轟鳴,是不是活得太過木然、太過淒慘了呢?而且,即使是機器也會有出問題罷工的時候啊﹗


想想那些年輕的生命吧,他們存活於這世界的時間如此之短促。昨天還是朝氣蓬勃的,今天卻在車禍或者是別的一些無法抗力的災難中隕落了,我們在哀嘆惋惜的同時,就更加沒有理由拒絕好好享受生命了。畢竟,人的一生極其短暫,究竟那裡會是生命的終點,我們誰也無法作出準確的預測。我們並不提倡不管罔顧地恣意享樂,我們提倡適當的努力加上適當的享受,知足者才能常樂。


美國第九任總統哈里森,可以說是最“知足常樂”的美國總統了。他上任只有短短的一個月,就因病去世了,成為美國歷史上任期最短的總統。從哈里森小的時候,就能看出他“知足常樂”的性格。他的媽媽對他要求很嚴格,有一次,小哈里森考試成績極不理想,媽媽很生氣地教訓他︰“哈里森,以前你不都是班上的第一名嗎?我每次都為你感到驕傲,這一次,你是怎麼搞的?”哈里森想了想,對媽媽說︰“如果每個同學的媽媽都像您一樣,孩子考了第一名才會感到驕傲,我老是考第一名,其他孩子的媽媽該怎么辦呢?”


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上的每一天,如果都儘可能的享受到充實與愉悅,就說明我們已經能很好地享受了每一天;那麼,即使,我們不能永恆地長存於世間,那麼也是值得的,所謂瞬間即成永恆就是指的這個道理吧。


勤奮與鬆散必須保持平衡,每一個時段都要做好每一個時段應當去完成的事情,生活的天平才不至於產生歪斜,生活的壓力才能找到正確的管道去發洩。只有得到了平衡,生命中許多美好的事物,我們才能夠盡情地去享受、去感應,才不會後悔白白來了這世界一遭。


生活與工作中的事情,總是繁瑣不堪,如同一團亂麻牽扯不清;而這團亂麻會在不知不覺中把我們的腦袋給填滿了。這樣的話,我們的腦袋被攪得糊裡糊塗了,才會變成蠟燭兩頭燃燒。這樣混雜錯亂的生命,又如何談得上去好好享受呢?


心理學家喬治‧韋伯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你無法享受自己所做的事情,你不但欺騙了自己,也無法從中獲得一點樂趣,只會使自己變得不可愛。”讓我們仔細斟酌斟酌他的這段話,會發現其實他說得極有道理,簡直就是至理名言。喬治‧韋伯所言極是,為什麼我們不能把枯燥的“忍受”轉變成學著去“享受”呢?


我們要學會把熱情分開,合理安排時間,有條不紊地進行操作,在不同的時間段安插迥然相異的熱情。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不掛慮到另外一件事情;開始另外一件事情時,把剛剛做的那件事情拋到九霄雲外去;不浪費任何時間在徘徊猶豫或者是追悔莫及中,好好地享受生活中每一階段的不同分工所帶給自己的驚喜,儘可能地把自己的價值實現最大化。


其實,每件事情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主要依靠的是個人才能的發揮,還有徹底的專注力。可以掌握這個訣竅的人,書讀得好戀愛一樣談得好,事業干得好家庭一樣照顧得到,休閑生活無需多說,也必定是絢麗多姿的。


試試看,一切都不像你想像中的那樣困難,嘗試著把熱情分門別類,即使純粹是在盡義務,也不妨放慢放輕你的腳步,揚起自信的微笑,深呼吸,放輕鬆,然後把自己一頭扎進去,好好地享受一下正在完成的事情。其實,對於我們而言,永遠並不遙遠,永遠只有現下,生命中太多的東西需要我們用“活在當下”的心情欣然接受,不享受白不享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n4916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