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全書摘要(下)
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全書摘要
作者:大津秀一(1976年生,日本岐阜大學醫學院畢業,安寧緩和醫療專科醫師)
譯者:詹慕如
出版:天下遠見出版(股)
出版版次:2010年7月29一版一刷
ISBN:978-986-216-572-0
無論你對生命的期待為何,
唯獨在有限的時間裡,竭盡全力的活著,
讓人生沒有太多未竟之憾,
臨終之際,才得以自在平靜,
不帶任何懊悔的,跟世界揮手道別。
從事緩和醫療工作的作者,在陪伴臨終患者度過肉體煎熬的同時,
也記錄下他門的心情。
這些患者,有人因為過度相信自己,未能接納他人的意見,而感到懊惱;
有人為了一輩子拚命工作,無暇培養自己的興趣,而後悔萬分。
相對的,有人因為已經談過一場刻骨銘心的戀愛,所以可以帶著美好的回意,踏上生命歸途;也有人終於克服自己執拗的個性,
向心愛的家人開口道謝,安詳離世。
這些深沉的懊悔與淡然的喜悅,分別為他們的生命畫下了不同的句點。
當生命走到盡頭時,你又會為了甚麼樣的事而感到後悔或滿足呢?
如果我們可以讓自己的人生少一點後悔,
在生命即將結束的那一刻,就不會感到絲毫悲傷。
全書共分六章25小節:
第一章 健康醫療篇 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
1、 不重視健康
2、 沒有戒菸
3、 沒有表明自己的生前預囑
4、 看不清治療的真意
第二章 心理篇 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
5、 沒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6、 沒能實現夢想
7、 曾經為非作歹
8、 一輩子受到感情操縱
9、 沒能對他人體貼
10、 深信自己是最好的
第三章 社會、生活篇 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
11、 沒有決定如何處理遺產
12、 沒有計畫自己的葬禮
13、 沒有回故鄉
14、 沒有吃好吃的東西
15、 全心工作,沒有時間培養興趣
16、 沒有到想去的地方旅行
第四章 人際篇 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
17、 沒能見到想見的人
18、 沒能談過刻骨銘心的戀愛
19、 沒有結婚
20、 沒有生孩子
21、 沒讓孩子結婚
第五章 宗教、哲學篇 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
22、 沒有留下自己活過的證據
23、 無法超脫生死的問題
24、 不知神佛教誨
第六章 最終篇 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
25、 沒有對所愛的人說「謝謝」
18、沒能談過刻骨銘心的戀愛
或許不會有太多人在死前感「要是能談一場更棒的戀愛就好了」。但是,美好的戀愛回憶,可以照亮通往死亡之路;因為戀愛也是人活著的證明之一。
戀愛的記憶確實可以讓最後這一段日子更加豐富,因為在死期將近時,有許多人會談起自己以往痛苦或者快樂的戀愛軌跡(奇蹟)。在生命回顧中,回頭看過去的人生歷程,以做好面對死亡的準備時,這些記憶往往也會產生正面積極的作用。
對已婚者來說,為了不留下遺憾,現在就去談場戀愛,或許並不容易。可是談戀愛的對象,不見得必須是活生生的人;只要找到一個自己覺得真愛迷戀的對象,比如說電視上的名人,或是書中的角色等等,就可以從中獲得許多力量。越難到手的東西,越能留在記憶裡,在戀愛裡這樣的傾向更為強烈。
每天都快快樂樂地戀愛,沒能留下回憶,但當時一點都不覺得愉快的痛苦戀情,卻成為最後的心靈支柱。在人生的最後一段路上,成功者陷入絕望,貧困者得到領悟。一場好的戀愛將可以成為自己在這世上活過的證明,點亮通往死亡之路。
19、沒有結婚
現今的時代,越來越多情侶不再執著於結婚這件事。可是,不管甚麼樣的情侶,當其中一方所剩時日無多時,似乎還是會想要結婚。結婚這種形式,或許就是患者希望能在身後留下的有形表象之一。人或許還是會希望藉由某種形式,獲得穩定與安心的感覺吧。
好的婚姻或許有助於心靈的安定,並為我們創造活力;在面臨死亡之際,這份安心感或許也可以發揮很大的力量。(作者)每當看到即使死別後,感情仍堅定不移的夫妻,就會深感結婚的力量真是驚人,同時覺得不結婚一定會成為臨終前的遺憾之一。家庭關係,尤其像夫妻這種超越血緣、擁有深刻連結的關係,可以大大減少終末期的苦悶。
20、沒有生孩子
「我真應該結婚生孩子的。」這句話是更常從未婚者的口中聽到的後悔。一個人的晚年完全沒有家累,或許也是一種豁達,但身邊圍繞著許多家人的患者,臉上的笑容似乎還是比較多。從經濟的層面上來說,孩子越多當然越辛苦;然而同時,孩子也能帶來許多這些成本無法衡量的收穫。說到人生豐富的程度,當然還是有孩子的人勝出。
自由和孤獨總是相鄰相伴。親戚家累越多,自由就隨之減少;如果沒有孩子,當然就不需要忍受這些不自由,可是說不定就很難感受到人跟人之間的「牽絆」。當然每個人追求的目標不同,何者為是不能一概而論。但,幾乎沒有人在踏上黃泉路前會說:「早知道就不要聲孩子。」;可是卻有不少人會說:「要是有孩子就好了。」。
超越利害得失之後所建立起的牽絆,才是所謂的家族;在自己面臨死期,這種牽絆開始動搖時,或者是家族中有人過世時,人總是會不由自主地追求這種牽絆。
如果可能的話,最理想的當然是在死期到來之前,趁著年輕健康時把孩子養育長大,同時要記得珍惜自己的家人;常保體貼的心多麼重要,因為有無數家庭就是因此才少了許多遺憾。等到驚覺某件事的重要性,才發現所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多,這是人類的通病;我們應該要自覺到這一點,僅早行動。
21、沒讓孩子結婚
或許這並非患者本人的責任,不過確實有人因此後悔。其實在死期將近時,如果問他們心裡有沒有甚麼牽掛,或者遺憾,有些人會很認真並且沉重的說:「我的孩子還沒結婚」。實際上,我(作者)從未遇到有人在死前感嘆「早知道就別讓他結婚」,但事後悔「早知道就讓他結婚」的人卻不少。
目前社會的現狀是即使催促孩子結婚,也不見得能順利,不婚問題多麼嚴重。如果等到生病之後,再催促孩子結婚,不如在更早的階段開始,就應該要告訴孩子,建立家庭、擁有最有可能享受幸福的平凡人生有甚麼好處。重要的是如何適時地給予孩子一些恰到好處的外在壓力,讓孩子在適婚年齡能夠如期結婚。
如果孩子還是單身,許多父母即使在自己死期將近時,心裡還是會不斷掛念;為了避免這個狀況,家長最好儘早讓孩子獨立,鼓勵他們結婚。沒有讓孩子結婚所可能造成的後悔,可不容小看。
22、沒有留下自己活過的證據
相信許多人都希望留下自己活過的證據,因此可以體會,有很多人老了之後會想寫自傳的心情。但是,等到身體衰弱之後,才想要留下活過的證據,往往很困難;如果有這樣的想法,最好在健康的時候就作好打算。
雖然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對於懷胎十月的女生來說,孩子就是活過的證據;即使不留下甚麼特別的東西,很多人只要看到自己的孩子,就能夠深切感受到生命的傳承。
但是男性的話就比較困難,因為他門往往不像女性這般,能夠感覺到自己和孩子之間的強烈聯繫,也就是說,有孩子並不見得能當作自己活過的證據。許多男性會希望留下自己活過的證據,可能也是因為在一般的生活中,很難實際感受到自己留下的證據吧。因此,希望大家能夠盡早對自己的人生做出總結,不需要等到老了才來做這件事。比方說,不妨訂定一個計畫,希望自己每五年就留下某些成果,然後勉勵自己為了達成目標積極地度過每一天。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死神甚麼時候會奪走我們的生命。所以在還能留下生命的證據時,最好儘量去實踐。
想要留下甚麼,就代表希望透過作品來表現自己,建議大家能夠留下自己手工做的東西;這需要耗費相當的體力,所以當我們在生病或者接近死期這種體力極端衰弱的狀況下,實在很難完成這個心願。但是另一方面,想留下證據的意念,有時也能振奮自己的生命;即使生命會腐朽,但是自己所留下的東西,將來仍會繼續存在。
許多人會選擇把自己留在家人心中,比方說留下親筆信給繼承自己遺志的家人。除了家人以外,也有人非常積極地留下書信給自己的朋友或其他人。在現代社會,電子郵件已經成了人際溝通的主要工具;可是提筆寫下的文字,總是讓人覺得安心,大概是因為我們往往能夠想像已故的人在書寫時的情景。
為了讓自己在臨終時不會後悔,我們應該積極留下自己活過的證據。每一個人的人生都只屬於他自己,但其他人往往可以從中學習,或是察覺到許多事情,甚至獲得撫慰或勇氣;這麼一來,不僅可以減少自己的後悔,或許也能減少其他人人生中的痛苦。留下活過的證據,就是具有這麼大的力量。
23、無法超脫生死的問題
如果「生」沒有意義,那麼人類只有走向死亡一途;如果「死」沒有意義,這樣的死只會讓人覺得是白白送命。因此,人類才會一直追尋生與死之間的意義,同時也很恐懼他們的生死毫無意義。可是另一方面,要找出生和死的意義卻相當困難。臨死之前,如果在某種程度上自己不願意相信關於「生與死的意義」,一定會面臨讓自己相當痛苦的現實;完全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就面臨死亡的人,往往會不知所措。
如果活著這件事是單純的幸福,那麼死亡就是單純的不幸;這麼說來,一輩子的最後,肯定會面臨不幸的到來。要是這麼想,那麼每個人的人生到最後都是一場敗仗;或者極端來說,就是一連串失去的體驗。如果沒有找到死的意義,那麼死亡的恐怖將會一直矗立在我們的面前。
一般被稱為成功者的人,似乎總會有某種自己的哲學;如果能用自己的哲學建構出一套自己的人生觀,這樣的人往往都能坦然面對死亡。只要對生和死有更透徹的了解,同時確立自己對生死的看法,即使到了終末期,後悔和恐懼也一定可以更少。當然如果從身體還建康的時候開始就把這些當作心靈支柱的話,一定能夠更勇敢地面對人生。
24、不知神佛教誨
關於死亡這件事,覺得無所謂的人就是無所謂。但不可否認,宗教教義裡所揭示的「來世」,確時能幫助很多人,世界上也確實有許多人需要這種幫助。接近終末期時,往往就無法自己處理身邊的大小事,可以說是漸漸失去自律存在;所以這時候人跟人的連結,也就是關係存在,就逐漸變得重要,以彌補自律存在的喪失。另外還有一個可以彌補自律存在的可能性,就是時間存在,也就是確信超越死亡的將來是存在的。
其實「來世」這兩個字,有著相當強大的魅力。只要相信有來世,在現世的分別就只是暫時的,今生的別離並非永遠,所以來世才會具有撫慰悲傷的強大力量。
在我(作者)的經驗裡,有許多人都是等到死期將近才後悔沒有信仰宗教,然後才突然皈依特定宗教;理由可能是來自於想要確認還有來世這樣的心願,希望在人生的最後,掌握生與死的意義。在人生中獲得越多的人,失去的也越多,所以到了最後,才會極力想抓住些甚麼;或者在過往的人生當中,並沒有太多依靠別人的機會,所以在人生的尾聲才想要尋求依靠。
最理想的還是趁著身體健康時,多多認識、學習、思考生死觀,以及宗教問題。窮盡畢生追求一個無法輕易獲得的答案,或許也是人世深具吸引力的原因之一吧。我(作者)認為人必須透過宗教,鍛鍊看穿事務本質的眼光,但是在生命只剩下幾個月時才開始做這件事,負擔可能重了些。對於神明或宗教的思考,當然也是越早開始越好,這才能減少自己事到臨頭時的後悔。
25、沒有對所愛的人說「謝謝」
有個男人每天都打從心底對女友說自己很愛她。她並不是每天都有意識地在做這件事,只不過對女友的感謝,就是會自然而然地說出口;可是這樣每天說出自己的愛,最後等待著他們的卻是分開離別。
語言真是很難駕馭的東西。太少,容易誤事;過多,也不見得能帶來幸運。人這種生物,一旦面臨超越自己經驗範疇的事物,就無法思考。
「我愛你」一定有很多人一年可能說不到一次;不過也因此,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反而蘊含了非常驚人的力量,希望各位能好好珍惜這句魔力十足的話。不過,大家對於要把「我愛你」三個字說出口,或許還有些抗拒,那就不妨試試第二句具有魔力的話--「謝謝」。
作者以相當的篇幅,敘述了京都一位七十多歲單身老派大學教授,當檢查出罹患大腸癌而拒絕手術的案例。臨終之前,老教授對著五十多年未曾見面從秋田縣趕來八十好幾的哥哥說聲「謝謝」,十分安詳地、充滿了完成最後一項工作的成就感辭世。
「謝謝」這是一個不後悔的臨終,最不可或缺的一句話。
後記
醫療雖然拉開了人和死亡的距離,但是自然永遠都會指向生命的真實--萬物總有一天會死亡(原文“滅絕”覺得太驚悚了);但是在能力可及的範圍內努力活得精采,這樣的生命裡才沒有後悔,這就是生命的真理。
很遺憾的,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管再怎麼用心準備,最後說不定還是無法迎接一個完全無後悔的生命終點。可是,如果平時就抱著「為了避免後悔」的念頭,努力實現以上所列舉的事項;跟完全不思考的人相比,眼前一定會出現完全不同的人生、完全不同的道路。
死期將近時,人一定會回顧自己一路走來的這段歷程;這段歷程就是自己的財產,如果這是一條能讓自己心服口服的道路,那就能夠帶著微笑看完最後一眼,然後跨出下一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