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全書摘要(上)







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全書摘要


作者:大津秀一(1976年生,日本岐阜大學醫學院畢業,安寧緩和醫療專科醫師)


譯者:詹慕如


出版:天下遠見出版()


出版版次:2010729一版一刷


ISBN978-986-216-572-0



無論你對生命的期待為何,


唯獨在有限的時間裡,竭盡全力的活著,


讓人生沒有太多未竟之憾,


臨終之際,才得以自在平靜,


不帶任何懊悔的,跟世界揮手道別。



從事緩和醫療工作的作者,在陪伴臨終患者度過肉體煎熬的同時,


也記錄下他門的心情。


這些患者,有人因為過度相信自己,未能接納他人的意見,而感到懊惱;


有人為了一輩子拚命工作,無暇培養自己的興趣,而後悔萬分。


相對的,有人因為已經談過一場刻骨銘心的戀愛,所以可以帶著美好的回意,踏上生命歸途;也有人終於克服自己執拗的個性,


向心愛的家人開口道謝,安詳離世。


這些深沉的懊悔與淡然的喜悅,分別為他們的生命畫下了不同的句點。


當生命走到盡頭時,你又會為了甚麼樣的事而感到後悔或滿足呢?



如果我們可以讓自己的人生少一點後悔,


在生命即將結束的那一刻,就不會感到絲毫悲傷。



全書共分六章25小節:


第一章 健康醫療篇 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


1 不重視健康


2 沒有戒菸


3 沒有表明自己的生前預囑


4 看不清治療的真意


第二章 心理篇 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


5 沒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6 沒能實現夢想


7 曾經為非作歹


8 一輩子受到感情操縱


9 沒能對他人體貼


10 深信自己是最好的


第三章 社會、生活篇 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


11 沒有決定如何處理遺產


12 沒有計畫自己的葬禮


13 沒有回故鄉


14 沒有吃好吃的東西


15 全心工作,沒有時間培養興趣


16 沒有到想去的地方旅行


第四章 人際篇 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


17 沒能見到想見的人


18 沒能談過刻骨銘心的戀愛


19 沒有結婚


20 沒有生孩子


21 沒讓孩子結婚


第五章 宗教、哲學篇 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


22 沒有留下自己活過的證據


23 無法超脫生死的問題


24 不知神佛教誨


第六章 最終篇 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


25 沒有對所愛的人說「謝謝」



1、不重視健康


人最重要的就是健康,只要身體不健康,就會失去一切挑戰人生的機會。


坊間大肆宣傳的各種健康資訊,很有可能並不正確。凡事都必須抱持謹慎推敲的態度。


單純聽信某種食品或可疑的醫療方式能夠治療癌症,很容易就會受騙上當,因為是上沒有這麼好的事。目前並不存在能夠百分之百預防癌症的絕對方法。


早期發現就是癌症預防方法:儘早發現癌症、剷除病灶,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建議大家每年都要接受一次徹底的全身健檢:理想的檢查最好能夠涵蓋所有主要內臟,以及包括能夠大範圍掃描全身的正子造影(PET)檢查。另外,最好也能每年接受胃鏡檢查,女性的話則建議接受乳癌檢查。


全身健檢固然重要,但會讓人裹足不前的終究不脫費用問題;與其病後花錢,不如病前花錢。


能夠完全預防疾病的確實方法並不存在,趁著還健康的時候就要開始愛惜健康。


2、沒有戒菸


香菸是致癌的原因之一。不僅如此,它還有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等,是種毒性頗高的嗜好品。


香菸不僅是致癌的原因,同時也是被稱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一系列呼吸器官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為了不在死前後悔,除了心甘情願與香菸同歸於盡的人以外,還是建議大家戒菸。戒菸後,罹患癌症等疾病的風險也會逐漸降低。至於減少抽菸量,患病的風險跟抽菸者幾乎沒什麼兩樣。


3、沒有表明自己的生前預囑


趁著還健康的時候,就事先跟家人討論遇到緊急狀況時的處置也很重要。人在將死之際,通常不能說話、失去意識,也無法動彈。


另一方面,末期病患偶爾會出現意識混亂,或者時間和空間感變得模糊的狀況,所以經常有無法傳達基本欲望的現象。


因此有時會遇到一些家屬,始終都以自己的想法為優先考量,但是卻完全忽視末期病患真正的想法,甚至到了幾乎令人絕望的地步,逕自決定患者本人並不期望的治療。那麼,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


委託一位重視患者的想法甚於自己想法的有良心代理人;也就是事先決定一位能在自己死前執行自己想法的負責人,意即能代替自己表達想法的代理人。最重要的還是確實將你的思考流程或重點、信念、心情,頻繁地傳達給自己選擇的代理人。


4 看不清治療的真意


當罹患幾乎百分之百不可能治癒的疾病時,人生的首要目的,應該不在於阻止病情的惡化吧!如果不學習轉換心態,試著更正面積極地面對剩下的有限生命,結果只是浪費時間罷了。


抑制不治之症病情惡化的治療極為困難,有時候甚至會因為這樣,讓治療在不知不覺中占據了剩餘人生的絕大部分。由其是癌症末期,當病情惡化到某種程度時,抗癌劑治療本身反而有可能縮短壽命。


如果無法治癒,對患者本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讓最後這段時間能過得更好,而替患者確保這樣的時間,也是治療的真正目的。


但是很遺憾的,還是有些人會執意於多活一分一秒;這種心情不難理解,但是這份真摯的期望,反而會縮短自己的生命,剝奪治療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與家人或親密的人共度的時光,或者實現自己願望的時間。


醫療有其極限,幫助人們擁有豐富的人生,才是醫療的使命。


5 沒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人的一生,轉瞬即逝;臨走之前,人生願望的實現比例和後悔的程度自然是成反比。雖然人生的喜悅因人而異,但是如果一再勉強自己,想說的話說不出口,想做的事情也沒能完成,只為別人而活的人生,一定很痛苦。


如何不在臨終之際後悔,唯有挺起胸膛,忠實面對自己的想法,全力奔馳才能感動人心。活出自由的人生或許不會受到所有人的尊敬,但卻會受到眾人的喜愛,而且留下令人滿心舒坦的暢快。所以建議,大家平時就儘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合法),在(儘量)不給他人帶來困擾的前提下,活得更任性一點。


不後悔的人生,就是忠於自我;放棄自己想做的事情,最後一定會後悔。


6 沒能實現夢想


人總有各種夢想,但這其中又有多少能夠真正實現呢?現實永遠是非常殘酷的。但,只要還懷抱著夢想,就有可能實現,一旦放棄,可能性就變成零;如果堅持不放棄,可能性就不會是零。仔細想想,比起夢想沒有實現、無法實現,在死前更讓人後悔的,或許是沒有為了實現夢想而竭盡全力。


面對殘酷現實的煎熬,依然相信前方必有光明而持續努力向前,其實非常困難;但也因為如此,「追夢人」的存在才如此難能可貴。人並不是因為無法實現夢想而後悔,而是因為沒能持續做夢而後悔。如果曾經竭盡全力追夢,最後因為無計可施、彈盡援絕而只好放手時,後悔或許會少一些。


如果沒有了夢想或熱情,那麼就只是在消耗生命而已。當人懷抱著夢想或希望而活著時,才能真正活得像人。長久守護的夢想發光發亮時,一定能照亮一個人的生存之道;如果直到人生最後一刻都能擁有這樣的夢想,即使無法實現,至少也能減少後悔。


7 曾經為非作歹


因為自己做過壞事,所以才會生病或死亡,這種想法是臨終時期特有的靈性疼痛之一。實際上,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患者會認為,都是因為自己過去的惡行,或者做過甚麼壞事,所以才會有現在的遭遇。


但這並非事實。抱著懺悔的心情無妨,但最好不要一直不斷後悔,過度的罪惡感只會折磨自己而已。死期將近時,陰魂不散的記憶,還有不被上天原諒的恐懼,會盤踞心頭;永遠無法獲得原諒,或者在也沒有來世的恐懼,會讓自己不斷受到良心的苛責。


人不應該犯罪;並不是因為犯罪會遭受刑罰,而是因為這件事到頭來非但無法拯救自己,反而會讓自己更加痛苦。


8 一輩子受到感情操縱


人事感情的動物,能夠一生完全不被感情左右的人,並不太多。被感情左右就無法做出冷靜的判斷;可是,如果判斷時總是排除感情因素,那就跟電腦沒有兩樣。要活得像人,必須要能控制感情,取得平衡。


若一生都被感情、尤其是負面的感情翻弄擺布,剩下的就只有後悔而已。只要能夠秉持冷靜的心,凡事微笑以對,後悔一定就會減少。


9 沒能對他人體貼


對他人體貼其實並不容易;因為有時後以為自己是對別人好,事時上卻傷害了對方。強加於對方身上的體貼,不會是一貼良藥;有時後只要在一旁陪伴,安靜地甚麼也不說,反而是體貼的極致表現。


尤其語言最是困難。即使是同樣的語言,也會因為表情、聲調、微妙的表達方式,或者說話者的緣故,讓對方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不過只要有心對人體貼,都還算好;遺憾的是,這個世界上有些人會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或者提高自己的價值,而故意貶低他人。


要是覺得自己不夠體貼,那就常常提醒自己,因為這都會成為死前後悔的原因之一。能夠發自內心體貼別人,而不只是表面上表現關心的人,即使死期逼近,應該也能打從心底對自己體貼才是;所以真正體貼的人,在死前後悔也會比較少。


10、深信自己是最好的


孔子說:雖然他五十歲時就明白了天命的道理,但還是無法坦率的接受他人的意見,到了六十歲才終於能聽得進他人的意見。由此可見,虛心接受他人意見有多麼困難。在社會上越是成功,越是具有領導力或決斷力的人,就越容易陷入專斷獨行的危機。


如果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一定是最好的,深信自己是最優秀的,那麼即使犯了錯也無法察覺;同時,也失去了自我成長的機會,因為這種人往往一開始,就缺少了從失敗中學習的態度。有良知的醫生之所以會建議患者尋求第二意見,也是因為他們認為,光靠一位醫生的決定很可能會出錯。


有些人認為自己一輩子的所作所為都沒有任何錯誤,乍看之下他們確實跟後悔扯不上邊,似乎非常積極;但對於「自己是最好的」,或者「只有自己的意見絕對正確」這樣的想法,不妨試著懷疑一次看看,屆時你的眼前就會浮現不同的世界。所以,凡事都能這樣退一步冷靜思考,或者恰到好處地做出判斷,將可大大減少後悔的機會。


11、沒有決定如何處理遺產


不要期待身後家人會好好分配剩下的遺產;遺產問題之所以難解,是因為處理不好的話,還可能影響到兒孫照顧患者的意願。過早聲明遺產會平均分配,不但事與願違的結果讓繼承者暴露出了人類的本性,父母也因此受傷。


所以,最好趁著還活著、還健康,或者是生病之前,就召集所有子女,決定要如何分配遺產。不過,因為子女的態度而對遺產分配朝令夕改,畢竟還是紛爭之源。因此,處理遺產分配事宜時,最好確實告知子女,需要大家的妥善處理以及協助。


無論如何,這種既傷神又費力的工作,對因病虛弱的身體而言是個重擔。可是等到自己死後才由家人來處理,有會導致紛爭,所以最好立刻著手進行。事實上,金錢上的問題不僅限於遺產,許多患者在死前還必須多次親自跟銀行連絡,看了真的讓人相當不忍。


12、沒有計畫自己的葬禮


近年來不發訃聞、只有近親參加的私人葬禮越來越盛行。葬禮的型態似乎也隨著時代不斷改變。葬禮的特徵就事主角已經不在人世,主角本人無法規劃統籌葬禮的一切。


或許事為了避免這種「難受的心情」,最近生前告別式也比以前更流行了;基本上就不會有事與願違的狀況發生。不但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舉行,也可以直接聽到參加者的話。另外,有些人雖然沒有舉行生前告別式,但會在事前先計畫好自己的葬禮。


如果不想做無謂的浪費,意即希望減輕家人的負擔,或避免不合自己喜好的鋪張儀式,那麼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在生前舉行葬禮,或者擬定一個完美的葬禮計畫。


病情惡化之後,在決定許多事情時都會變得相當麻煩;這時才想起葬禮的大小事,或許已經太遲。當已確定是不治之症時,最好就可以開始做好葬禮的準備,這樣或許就能減少後悔。


13、沒有回故鄉


接近死亡時,人就會開始回想起從前;尤其是年輕時的記憶,似乎變得特別鮮明。在過世前一周左右(因人而異)許多人會出現一種稱為「譫妄」的認知障礙,有不少人會開始說起從前的事,因為他們分不清過去和現在。


兒時的記憶、曾經住過的地方、以及當時曾經共同生活的人們,都會在無意識中一起深藏心底。就算無法找回過去,也還擁有去愛的能力;可能在這樣的過程中,才能夠再次體會到自己曾經活過的事實,或者自己這一輩子的生命歷程。這又稱生命的回顧,可以緩和精神上的痛苦,可說是一種正面的作用。


不曉得是不是這種心理作用的緣故,印象中就有不少人在死期將近時,會想要返鄉,或者去替父母掃墓。驀然回首,自己已經如此接近死亡,就算想著至少要返鄉一次,可能都相當困難;這種時候人總是會充滿後悔之念。如果想在故鄉生活,就應該趁著健康時去實現,等到身體無法動彈,就太遲了。


14、沒有吃好吃的東西


吃不到好吃的東西,真的很痛苦。因為病患的味覺會改變;隨著死期的接近,通常食慾也會降低,所有的患者都一樣,沒有食慾。要求一個體力只會不斷衰退人增強體力,其實很殘忍,但家屬當然不會輕言放棄。


在所謂的終末期,實在沒有必要勉強患者吃東西;因為即使勉強他們吃下,也不太可能因此延長壽命,不過是螳臂當車而已。既然如此,那就只要吃自己吃得下的東西就好,自己覺得好吃的東西,不妨就儘量吃。不要跟患者的感受背道而馳,家人殷切的期望確時是患者的支持,但是過度強迫反而讓患者痛苦。等到生命沒剩多少時間,才去吃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但味道卻已經改變了,這可能會成為讓人後悔的原因之一。


光吃自己喜歡的食物,最後因為飲食不均衡,導致代謝症候群,這當然也不好;但是對飲食太過神經質,強迫自己只吃對健康有益的食品,也未免太乏味。營養固然重要,但是飲食的樂趣遠比營養重要;活著的樂趣之一,也就是吃東西的樂趣。因此,在健康的時候,除了要多吃自己喜歡的東西,也要多都和家人、朋友共享這段無法取代的寶貴時光,這樣的話,後悔一定就能減少。所謂的健康飲食,與其說是餐點內容,更重要的精髓應在於能夠開心的用餐吧!


15、全心工作,沒有時間培養興趣


最近,認為工作就等於人生的人,或許已經越來越少。但也並非人人如此,有些人因為工作太過忙碌,而沒有多餘的時間和體力可以投注在自己的興趣上;到了最後,還是會後悔自己度過了一個只有工作的人生。


對於「工作等於人生」的人而言,一旦生病住院,當然沒辦法再繼續工作,這時等於重大的生存價值被剝奪了一樣,這麼一來,挫折感也會相對嚴重。要是擁有工作以外的興趣,即使生病了也還能夠有投入的事物,就算死期將近,也可以少點不安。


當然,沒有必要特別為了終末期培養興趣,可是從增加人生選項的角度來看,培養技藝並且長年持續追求,後來在許多層面都可以為自己帶來好處。


16、沒有到想去的地方旅行


可能有人覺得旅行任何時候都可以去,但是生病之後的旅行,可沒那麼簡單;到了終末期就更困難了。問題不只是體力,還有一些繁雜的手續、文件要辦,更別提隨身醫療藥品、設備等。因此旅行的心願,最好趁還能自由行動的時候儘早實現。隨時都可以去旅行,旅行將可以幫我們洗去後悔。


17、沒能見到想見的人


如果有想見的人,最好儘快去見。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心裡有想見的人,當然最好馬上去見他;人直到最後,都會強烈渴望自己不是孤單一人,死亡往往比人們想像的更近在身旁「現在」並不會永遠持續,時間不停地流動,在悠久的時間長流中,即使想跟某個人見個面,也可能永遠都見不到了。為了避免這種遺憾,在心裡想起某個人的時候,就趕緊去見面吧!


死期將近時,經常會出現意識混亂、認不出對方,或者無法正常交談的狀況,患者也很有可能幾乎都處於睡著的狀態;等陷入這種狀態後再見面,恐怕也無法好好告別。


我們應該抱著一期一會的精神,不管遇到任何人,都把它當作最後一次的見面;住在遠方的人更是如此,如果有想見的人,就帶著真心去和對方相見吧。沒見到想見的人,這也是臨終時經常後悔的一點;見到想見的人,一定可以減少後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un491688 的頭像
    chun491688

    這是我的部落格

    chun4916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